1222万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,哪些行业人才紧缺?
日期:2025-06-24 16:37:07 / 人气:16
一、就业市场现状:毕业生人数创新高与需求下行
2025年,1222万名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,较2024年增加43万人,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凸显。教育部启动“百日冲刺”行动,聚焦岗位拓展、观念引导与精准服务,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。

从供给端看,高校毕业生人数自2022年突破千万后持续攀升,2025年达到新高,给就业市场带来一定压力。需求端方面,2025年前几个月监测显示,就业需求同比呈下行趋势,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突出问题。
二、行业供需矛盾:新兴行业紧缺与部分行业收缩
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,不同行业、区域、企业类型间差异明显。
(一)新兴行业人才紧缺
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等,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,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。工科类岗位需求上升,尤其是软件开发、网络安全等领域。常鸣网络安全专业本科毕业,因就业面较窄,希望通过读研拓宽能力,正是顺应这一趋势。
(二)传统行业需求收缩
此前吸纳毕业生较多的互联网、房地产行业,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,需求出现明显收缩。常鸣秋招时发现一些互联网“大厂”招聘人数缩减,让他对行业发展前景产生困惑。
(三)区域竞争差异
京津冀、珠三角、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职位竞争激烈,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受毕业生青睐,但偏远地区和城市招聘岗位空缺,出现“有活没人干”的现象。
三、就业市场新特点:求稳心态与技术冲击
(一)毕业生求稳心态加重
选择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求稳心态明显,更青睐国企。超过10人竞争国企一个岗位的情况屡见不鲜。钱端计算机专业保研,虽拿到头部互联网企业高薪聘用意向,但因加班频繁等因素,最终选择读研,反映出毕业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追求。
(二)人工智能技术冲击
人工智能技术发展,尤其是生成式AI普及应用,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冲击。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,“黑灯工厂”减少对劳动力需求,部分文职岗位被替代,出现“就业极化”趋势,高端技能和低端技能劳动者需求增加,中端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。
四、毕业生求职困境:预期与现实的落差
(一)高预期与就业难
高校毕业生及家长就业预期普遍较高,本科毕业生认为工资应比大专生高,硕士生认为应比本科生高。部分名校毕业生、硕士生出现“向下兼容”趋势,对普通院校、专升本毕业生求职产生挤出效应。刘阳所在学院偏文科专业毕业生,成功考研、考公、考编的属少数,家长对低薪岗位的排斥,让学生错失一些机会。
(二)慢就业现象凸显
慢就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,毕业生因就业观念、追求预期目标等原因,选择二次考公、考研、出国读书或暂缓就业。钱端个别同学打算利用“间隔年”捋清职业规划,积累项目经验。尼特族(不升学、不就业、不接受培训的青年群体)在全球范围内比例上升,也反映出就业难题。
五、政策支持与就业服务:多元化与精准化
(一)多元化就业政策
政府鼓励多元化经济发展,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,提高中小企业、小微企业稳定性和吸引力,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。各地政府根据当地需求制定政策,如提供职业发展机会、税收优惠、住房优惠等。教育部门开展“百日冲刺”行动,拓展市场化就业岗位,组织政策性岗位招录,加强就业指导和帮扶。
(二)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
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,优化培养供给体系,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,完善招生计划、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。加强就业形势监测与研判,建立动态职位信息系统和人才供需对接机制,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。
六、大学生提升就业技能:适应产业升级需求
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对毕业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生成式AI广泛应用冲击基础性文职岗位,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、绿色经济转型等催生新的职业和岗位需求。
照料经济行业虽薪资不低,但因就业观念问题,大学生参与意愿低。未来需引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,挖掘岗位潜力,提升从业者技能要求。大学生应做好职业规划,提升专业技能、数字素养与技能、团队合作等软技能,形成终身学习理念,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。
作者:门徒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《潮》荣获第 12 届浙江电影 “凤...06-30
- 乔振宇、何泓姗、邢昭林等 邀您共...06-30
- 张婧仪新剧《焕羽》实惨,压抑的...06-30
- 傅首尔与儿子合拍,瘦了有20斤状...06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