叙事高手罗琳赢了,这是“故事”的胜利

日期:2025-10-13 21:13:09 / 人气:5


罗琳的舆论胜利与叙事策略

著名传播学者沃特·费舍尔1984年提出的“叙事范式理论”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价值,J.K.罗琳与艾玛·沃特森的舆论事件再次验证了能讲好故事在舆论场中的重要性。9月末,罗琳以一篇700字檄文回应与艾玛·沃特森的恩怨,其高明之处在于叙事而非逻辑。
罗琳将自己塑造成从贫困中走出、凭一己之力写出《哈利·波特》的“母亲”,而艾玛·沃特森则是靠着她的作品成名,却在“母亲”遇难时背刺、在“母亲”遭遇生死威胁时火上浇油,且虚伪伪善,公开批判却私下递关切小纸条。罗琳还指出艾玛·沃特森想要和解并非真心,只是因为背刺她不再时髦,最后拒绝再认领“母亲”身份,与扮演她“魔法世界中的女儿”的女演员彻底切割。这个叙事引发了大众的义愤填膺,使舆论迅速倒向罗琳,艾玛·沃特森陷入“虚伪”“背叛”的指责。

罗琳檄文的漏洞分析

揣测动机问题

罗琳檄文最大的bug是揣测了艾玛·沃特森的动机。一个人行为的真实动机只有本人清楚,罗琳的动机猜测只是一种可能性,并非必然事实。可以从其他角度分析艾玛·沃特森的行为:她可能因明星和活动家身份,在强大舆论场压力下,碍于面子不得不公开表态;她对某些公共议题可能缺乏独立深入思考,容易被潮流裹挟,并非投机;她在2022年BAFTA颁奖礼上对罗琳的批判方式不得体,之后可能后悔,想表达歉意和关心却缺乏勇气,手写纸条可能是绞尽脑汁的结果,却被罗琳理解为虚伪和伪善。
针对同一系列动作,动机解释可以有多种,但罗琳用“揣测”将叙事限定为一种解释——背刺和虚伪。“揣测”不具备证据效力,但人类是通过“故事”来理解世界、指导行动、共享价值观的,人们判断故事是否有说服力,看的是叙事理性和是否符合“叙事一致性”“叙事忠实性”。罗琳的叙事丝滑且符合大众对“背叛和虚伪”的认知,容易让大家相信,但这可能使原本多重解读空间的“事实”被单一视角的“叙事”取代,让受众被套进叙事框架带节奏。她的“揣测”对艾玛·沃特森存在不公,若艾玛·沃特森想求得谅解,需提供“完整的、合情合理的叙事”。

观点之辩转化为身份指控问题

在跨性别议题上,罗琳构建了“身份叙事”策略,强调艾玛·沃特森是年少成名、未尝人间疾苦的特权女明星,无法真正体会普通女性的真实困境,把观点之争转化为class对立,将逻辑讨论替换成身份叙事。这种做法虽在舆论场容易成为锋利武器,但把观点之争转化为身份指控,通过指控特权身份来论证观点不合理,不是动用“逻辑”而是在“讲故事”,且这种赢法不够磊落。罗琳自己如今也是亿万身价女作家,阶层变化并未让她丧失对普通女性的关切和同情。

代言权之争的思考

罗琳批评几位演员在电影拍摄结束后仍把自己当作“哈利波特世界”的代言人,表面潜台词是角色属于作者,深层潜台词是她有恩于艾玛·沃特森,背刺有恩的“母亲”易激发群愤与共鸣。但实际上,原著小说和影视是彼此独立的作品,角色与演员的意义在电影拍摄后独立出来。演员也为角色付出了努力和创造,如艾玛·沃特森用表演为“赫敏”注入公众记忆,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可能只记得演员扮演的“赫敏”。就像《红高粱》中,莫言、张艺谋、巩俐和姜文都有各自的贡献,不能简单地将角色代言权归于一方。罗琳试图彻底抹除几位反对自己的演员与角色之间的“联系”并不公平,演员们也值得被认可。

总结观点

  • 艾玛·沃特森的确有做得不得体的地方,其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动机只有她自己清楚,揣测不能成为有效证据,不能仅因她的明星特权身份或某些行为就不喜欢她,就顺着罗琳的思路去评判她。
  • 舆论场上好故事虽更容易胜出,但观众需要警惕被“叙事”,尤其是单一视角的叙事所裹挟。
  • 罗琳的优点、她曾经遭遇的不公和伤害与她文章里存在的问题应分开看待。罗琳在舆论场取得压倒性胜利,是因为她卓越的“叙事”能力,提供了读起来连贯自洽、符合观众朴素价值观,兼具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的“好故事”。舆论场是讲究叙事的“公共剧场”,而非逻辑的竞技场。

作者:门徒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门徒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