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厂与外卖间辗转的 22 年:张赛的打工人生与自我救赎
日期:2025-08-09 11:12:51 / 人气:32

张赛的 22 年打工生涯,像一场在工厂与外卖行业间不断循环的轮回,每一次转身都带着对生活的迷茫与执着,每一次停留都藏着对自我的探寻与成长。
初中毕业后,因个子矮小多读两年书的张赛,带着对兄长的依赖和对未知的懵懂,踏入了晋江的工厂。树脂厂的危险让他望而却步,卫生巾厂成了他的第一站。机器的轰鸣、弥漫的灰尘、复杂的工序,构成了他打工生涯的最初底色。在这里,他手笨脚笨,常被组长责骂,甚至因加错胶而闹笑话,还多次受伤,手摔断过,一根手指头被机器卡到再也伸不直。但他没想着离开,一来能吃饱饭让他满足,二来可以去图书馆自由自在地看书。那 5.1 公里的路程,在他对书籍的渴望面前,显得如此短暂。他借《李白诗集》《杜甫诗集》《老残游记》,睡前摸到书就觉得安稳,书籍成了他在枯燥工厂生活中的精神慰藉。
然而,工厂里的氛围并非他想象中那般。他带着文学梦,以为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,却发现工友们对文学毫无兴趣,甚至误解他看的《羊脂球》是小黄书。他被工友嘲笑为 “大学生”,哥哥告诉他那是嘲讽,他却在日记里嘲笑工友说话不会用成语。这种隔阂让他愈发孤独,只能通过写日记和与初中同学写信来排解。
一场突如其来的殴打,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。新员工小胡因工作对他出言不逊,进而动手,而车间主任的亲戚关系让事情难以公正处理。工友耗子的仗义执言,让他第一次看清工厂里复杂的人际关系,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工作中的浑浑噩噩。他选择离开,却在向老板申诉时,精心写的三张纸被无视。这次经历,像一记重锤,打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,让他开始正视现实。
离开工厂后,他又进了另一家卫生巾厂,之后投奔开饺子馆的哥哥。本以为跟着自家人能摆脱白眼,却发现自己连记顾客点的餐、记顾客是否付钱都做不好,复杂琐碎的生活让他再次逃离,反复在工厂和饺子馆间切换。23 岁时,为了谈恋爱,他试图改掉看书的 “坏习惯”,却在蹲厕所看书被发现时如临大敌。厂里的征文,他用心写下建议,得到稿费却没看到文章刊登,内刊只发给管理层,这让他再次感受到现实的冰冷。
28 岁,他在工厂遇到了妻子,学会像 “正常人” 一样生活,恋爱结婚。婚后有了孩子,经济压力骤增,他听说送快递能月入过万,便投身其中。经历老员工离开,他终于拿到好片区,在双十一月入过万。可搬家的频繁、老板卷走工资的打击,让他疲惫不堪,但也让他看到了平凡人拼命生活的英雄气概。
之后他又转做外卖,初期对小区不熟悉,在群里搜 “自由” 只得到站长的呵斥。送餐时遭遇客户的刁难,让他觉得自己像墙上的泥渍。但买了房子后,骚扰电话里的 “张先生”,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尊重。疫情期间,所有客户的感谢和收入的倍增,让他体会到工作的价值。也是在这时,他重新拿起笔,不再堆砌辞藻,而是写身边的人,他的写作有了温度。
腿伤后,他重回泉州的工厂,开始写工厂日记。他见证了工厂从计时制到计件制的转变,“附近” 消失,工友们为了提前下班而牺牲休息,甚至因机器故障免费多干活。灰尘和噪音依旧,口罩的佩戴与否竟与疫情相关。
今年,他再次回到武汉送外卖。如今的他,不再讨厌保安,因为理解;也明白工厂和外卖是互补的关系。在工厂时梦到送外卖的自由,送外卖时梦到工厂的稳定,反复横跳成了他生活的对策。
张赛的 22 年,是无数打工者的缩影。在生存的压力下,他不断在不同行业间辗转,有过迷茫、痛苦、不甘,也有过温暖、成长、顿悟。书籍曾是他的精神寄托,生活的磨砺让他看清现实,最终在写作中找到自我,在反复的选择中寻得生活的和解。他的故事,是对平凡人生的注解,也是对生活最真实的呐喊。
作者:门徒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张元英节目脱口 “哎一西” 引热...08-30
- aespa新专辑《Rich Man》:多元...08-30
- 民国悬疑电影《兔儿谣》:童谣背...08-30
- 消失 20 年后,张曼玉高调复出:...08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