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8岁时,他为自己举行了葬礼:没有经历过死亡,就没有资格谈生死

日期:2023-10-18 13:05:14 / 人气:91


2021年,京郊殡仪馆,鲁躺在鲜花环绕的棺材里,静静地接受着殡仪员的沐浴。
仪式庄严肃穆,前来悼念的人们身着黑色西装静静等待。
陆的妻子和女儿们依次致悼词,词里写满了对他的怀念。
直到亲人告别的那一刻,当他的妻子俯身下来,泪水落在的脸上,仪式才停止。
这时,桂军突然从棺材里坐了起来。
奇怪的是,在场的人眼里没有惊愕和震惊,只有止不住的泪水。
这是怎么回事?
2
这其实是鲁为自己和亲人上的一堂“生死课”,旨在拉近自己与死亡的距离。
他说从来没有这么直接的面对过自己的身体,透支了这么多年,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需要放松和呵护。
作为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和临终关怀的负责人,陆在临终关怀领域工作了几十年。
在他所在的科室,死亡是100%发生的事情,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和病人谈生死。
但在这十年间,他不止一次被质疑:
“你又没死,何必跟我谈生死?”
鲁之所以决定在48岁时为自己举行葬礼,是想亲自感受一下死亡的滋味。
我只想知道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一个月,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态。
但是有这么一群人,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。他们不是担心,而是已经提前接到了死亡的召唤。
虚弱而平静地接受痛苦,等待死亡的到来。
作为一名疼痛医生,卢自从20多年前接触癌症患者以来,一直在与死亡打交道。
他每天都要面对各种“零治愈率”的患者。
在他看来,治疗身体疼痛、延缓死亡只是临终关怀的一部分。其实家庭和心理对患者的影响更深远。
临终关怀的概念提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主要针对癌症晚期患者。
它最看重的是让病人平静、无痛的离开。
但随着“健康中国2030”的提出,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,既重视早期筛查,也重视晚期临终关怀。
但是临终关怀的话题在中国并不流行。
据统计,2021年,中国将有约1000万人死亡,但只有不到1%的人能得到临终关怀。
得不到关注的主要原因是:
在大部分家属心里,我觉得卖铁就要治好他,医护人员觉得自己的职责就是哪怕有一线生机也要尽力救他。
但是这个时候谁会去问病人他到底想要什么呢?
大概就是这个原因,鲁开始了临终关怀。
20多年前,卢还是一家普通二级医院的疼痛科全科医生。
当时来咨询的大多是腹痛和阑尾头痛。
每天,最让卢困惑的事情是痛苦是什么,他是否能承受得了。
这家诊所自开业以来,偏僻角落的门一直虚掩着,很少有人会推开。
那个城市是肿瘤高发区,除了常见关节痛的患者,大部分都是因为肿瘤晚期疼痛而难以忍受的患者。
一个不到50岁的直肠癌患者,虽然手术成功,但还是难以避免肿瘤转移。
他说不出具体哪里疼。简而言之,他不能坐下,也不能开车。他感觉每天都要尿裤子,腿只能开得很大才能让他感觉舒服一点。
治疗后,疼痛明显减轻,但当他被问及接下来的感受时,他的回答让愣在了当场。
“要知道,斩断过去的一切,接受现状的痛苦,远远超出了我的身体。我渴望被关心,但又害怕有人关心我。”
这位患者是八年多的高考状元,意气风发的少年一度成为跨国公司在亚洲的大领导。全国各地旅游、奔波是常有的事。
但是病了之后就变得特别别扭,走路特别困难。
这一次,桂军意识到与病人交流是多么重要。也许身体上的痛苦得到了缓解,但涉及心理甚至达到社会层面的痛苦才是最难走出来的。
在鲁的病房里,有一位老人曾经接受过治疗。他受到人们的爱戴,有许多光辉的事迹。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。
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他被单位送到了临终关怀病房。
每当医生问他感觉如何,他都会说他很好,一点都不疼。
但是,很明显,老人已经因为不适而眉头皱在了一起,双手不自觉地握紧,微微颤抖。
医务人员只能从他的表情判断他的疼痛感觉。
也许很多人认为坚强是一种美德,隐忍的人往往会受到表扬和鼓励,仿佛喊疼就被打败了。
陆认为,如果把临终关怀放在第一位,他很想知道老人最真实的感受,以及他们患病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变化。
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老人沉默了。思考了一分钟后,他长长地叹了口气。
他觉得无论单位、子女、亲戚还是领导,都为他尽心尽力,财务、人力也有专人负责,时刻盼着老人好起来。
但是他自己的身体状况,他可以不知道,他心里知道自己真的不好,说多了只会让别人更难受。
就在老人想继续说下去的时候,他的女儿正好回来,听到了所有的对话。
女儿不仅不解,还觉得很委屈。
“我每天都在这里照顾你。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?”
看到老人严肃的光芒突然暗了下来,老人这次被打断后再也没有说话。
桂军知道,即使老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,恐怕也没有人能走进他的心里。
即使身体上得到极好的照顾,最后也一定是忐忑不安的。
事实上,患者有强烈的谈论疼痛的愿望,但许多医生仍然不愿意听。咨询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,很多话还没说完就结束了。
工作久了,鲁发现痛苦与这个人是否对生活还有希望密切相关。
也许他们可以接受死亡,但不能接受痛苦。
鲁已经看过太多的晚期病人了。因为他们无法忍受,他们会大叫:
“医生,请行行好,让我死吧。”
值得庆幸的是,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,有许多止痛药对疼痛控制非常出色,并且可以确保患者不会上瘾。
当疼痛得到控制,他们就不会再想死了。谁不想多看看这个世界?
所以死亡对于病人和医生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难题。
医生学医8年,加上7年临床工作。大部分老师教学生把救人放在第一位,却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对待死亡。
2019年夏天,卢去南方一个小镇参加一个病人的葬礼。
他曾因私处疼痛在桂军寻求治疗,治疗后疼痛改善了80%以上。
得知卢自杀后,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。他不知道如何继续面对下一个病人,如何看待这个死亡。
在他的葬礼上,他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惊讶于他死前充满了巨大的痛苦。
后来,当回头看他们的通话记录时,他发现自杀早就是一个警告。
他曾经找到过路人桂军,婉转地说自己的痛苦减轻了很多,但心里总是有很多不好的想法。
但他匆匆结束了谈话,因为当时他还有其他事情要做。
后来,在死者的葬礼上,卢得知他的痛苦和抑郁是因为神经问题而结合在一起的。
这场葬礼也让桂军更加了解这位患者,他曾经是一个家庭和单位的顶梁柱,所以他自杀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到惊讶。
经过这一次,开始建议临终关怀工作者参加病人的葬礼。
这样能让他们更理解病人,面对死亡,在后续的工作中有更多的爱。
到2022年,中国有6.5万张临终关怀床位。
很多人会认为临终关怀不是必需品。反正也没什么可做的,最后只剩下人和钱的空虚。
但这毕竟只是个人选择。如果不需要这种方式,也要尊重别人。

在鲁所在的平安病房里,有一幅名为《生命长河》的壁画。
医护人员在上面写下了所有去世病人的名字,这里也被病人家属称为“最浪漫的地方”。
曾经有个病人的女儿,因为照顾父亲,生活变得一团糟,每天只有屈指可数的休息时间。
有一天偶然看到这幅画,她静下心来,静静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。
她父亲去世的时候,她也在上面写了他的名字。
“我亲手把你写进了这片星海,未来闪烁的星光是你对我思念的回应。”
疼痛对病人和他们的家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。
有些人对父母有很深的归属感,很难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。临终关怀在这些家庭中也发挥着深远的作用。
他们不需要走出来,而应该找到更好的方式给他们无处安放的爱,找到一个落脚点。
鲁有一次遇到一个年轻人,他在路上失去了母亲。
当时他告诉小伙子不要忙到忘了吃饭。如果时间太紧,他会找一个离他工作更近的地方。
小伙子当场泪流满面,感觉妈妈还在想他。
“死亡其实并不可怕。当面对死亡的问题时,从生命的头部放弃是无限的。但如果反过来,就有无限的空间。”
鲁认为这个假葬礼迟早会变成真的。过了这段时间,他会越来越有勇气和垂死的人一起面对生死。
那么你怎么看待陆医生的做法呢?"

作者:门徒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门徒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