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XX节的年轻人,真的不是崇洋媚外

日期:2025-11-03 15:19:25 / 人气:7


周末下班回家已是晚上七八点钟,电梯厅里挤满了五颜六色的小朋友,在家长的陪伴下笑闹着。尽管电梯暂时拥堵,小区居民还是友好地让孩子们先上。这时我才翻看手机,原来小区群里正热闹——邻居们自发组织小朋友过XX节,在小区里玩耍要糖,愿意发糖的家庭还在接龙。参加的大多是有娃家庭,借着这个由头花式遛娃。
我排在队伍末尾,几乎站到了楼门外。不一会儿物业经理走过来张望,我跟他打招呼,他疑惑道:“这怎么聚集了?我赶紧来看看。”“小朋友过XX节呢,您没看群里聊吗?”他更茫然了:“什么XX节?以前没听说过,是咱中国的节日吗?”话音刚落,一个下楼扔垃圾的老头冷笑一声:“这是洋节!哼!崇洋媚外!中国的节不过……”我头脑一热朗声接话:“都过都过,孩子们开心,那不就挺好吗!传统节日也都在过啊!”老头没再搭话,经理对着人群叮嘱:“进出电梯小心点,上下台阶看着点。”
过了一阵,孩子们欢笑着走出来,举着小灯笼、小南瓜经过我身边。我定睛一看,队伍里藏着孙悟空、哪吒、敖丙,还有穿汉服的小公主、佩宝剑的小侠客……嘴角不由自主地上翘,看着这支“穿越时空”的队伍渐渐走远,他们的光剑、仙女棒、发箍在夜色中闪闪发亮,像一串移动的星光。
这几天刷手机,发现更有趣的场景——杭州竟然有“百狗夜行”,没有猫狗的人就牵个气球,或者把自己扮成猫狗,浩浩荡荡的队伍满是欢乐。其实前几年关于XX节的讨论不少,像邻居老头那样的反对声很常见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年轻人崇洋媚外”,觉得放着好好的传统节日不重视,偏要过国外的节,还搞得“血刺呼啦鬼狐仙怪”,不成体统。
但也有人替年轻人解释:传统节日承载的意义大多厚重严肃,却少有一个以“玩”为核心的节日,XX节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。我仔细观察这些年大家的扮相,确实有意思——少见修女、死神之类的西洋元素,更多的是本土角色:古装造型、甄嬛传同款、西游记人物,甚至还有表情包里的经典形象。当然也有不合适的情况,比如曾有女生穿火箭形状衣服扮演不雅造型,这种有伤风化的装扮自然该被干预,网友拍到“火箭女生前面跑,帽子叔叔后面追”的画面,反而更显尴尬。
“太不像话了。”想必很多长辈会这么想。但因一个不合适的装扮就否定所有人,因节日“出身”不正就拉黑所有相关的欢乐,会不会过于严苛?据我所知,现在这类活动大多只能在大型游乐场举办了。可有没有可能,像扔垃圾的老头那样的长辈,只是听到“洋节”两个字就条件反射抗议,可当看到小朋友们高高兴兴拿糖、在小区摆造型合影时,也只是停在原地,没再说出反对的话?这个小小的场景,或许正是当下社会心态的缩影。
都说现在年轻人压力大,不少人受情绪问题困扰,习惯躺平自嘲,过着低能量的生活。如果真是这样,那当他们自发欢笑、给自己找乐子、用稀奇古怪的装扮娱乐自己时,能不能多给些宽容?在这一天,平时宅家的年轻人走上街头,亮出化妆绝活、模仿才艺,展出创意、表达友好,无论i人e人、陌生或熟悉,都能一起玩梗搞笑、拍照留念、为彼此喝彩。这份热情转移到宠物身上也丝毫不减,没有宠物的人甚至用气球、纸板代替也要加入——如果这都不算对生活的热爱,那才真的悲哀。
很多长辈说不懂年轻人在想什么,觉得无法沟通。或许可以从“一起玩”开始?至少去了解他们在玩什么。杭州市长都去逛漫展了,还被误以为是cos厅局风的Coser,传为佳话。大型乐园的门票不便宜,我更想在街上看见开心的小朋友和年轻人——他们真不是非要过XX节,只是想找个由头一起玩玩。如果这个日子不合适,哪怕另外选一个日子也行。他们的快乐,从来不是因为崇洋媚外。
就像我小区里的小朋友,这个日子对他们而言,意义就是打扮起来去要糖。什么国外的宗教、国外的传统,他们一丁点都不知道,可这不妨碍他们笑得开怀,也没人非要逼着他们先了解国外文化才能过节。换成年轻人,糖都可以不要,能一起玩耍就足够了。给他们一个快乐的机会,真的没那么难。

作者:门徒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门徒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