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万买组讯,淋雨换镜头:短剧童星成名背后的荆棘之路

日期:2025-07-04 09:42:54 / 人气:4


“熬了整整两天,中间只睡了两小时”“55 集短剧里,50 集都在哭,孩子性格都变敏感了”“第一场戏就是淋雨,孩子当场被浇懵”…… 这些令人揪心的描述,揭开了短剧童星看似光鲜背后的残酷真相。
近年来,短剧市场蓬勃发展,萌宝题材更是成为爆款,主演日薪 2000 - 5000 元的消息,让无数家长和孩子怀揣 “童星梦” 涌入这个行业。然而,在与众多家长和业内人士深入交流后,短剧小演员行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逐渐浮出水面。
一、入局:一场豪赌,“家底” 决定起跑线
在短剧小演员的世界里,家庭资源的差距如同天堑。与星二代凭借家族优势轻松踏入娱乐圈不同,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入圈,往往要付出巨大代价。
拥有圈内资源的孩子,进入短剧行业的道路可谓一帆风顺。就像小演员虾米,他的妈妈因亲戚在短剧剪辑公司工作,手握 “内部资源”,萌宝题材剧本主动送上门。虾米试戏当天就被敲定,作品播出后迅速登顶剧查查热力榜 NO.1,此后片约不断,档期满满当当。
但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,让孩子进入短剧行业,就像一场需要 “家底” 支撑的豪赌。为了获取剧组信息,家长们不得不花费 1 万到 10 万元不等的费用,让孩子挂靠经纪机构,只为挤进能看到组讯的微信群。然而,很多家长即便交了高额费用,也可能一无所获,得到的只是一句轻飘飘的 “孩子资料不行”。即便如此,家长们也只能无奈接受,继续寻找其他机构,甚至掏钱报名所谓的 “保过” 培训班。家长们对孩子成名的焦虑,成为了某些小演员经纪眼中的 “摇钱树”。
除了金钱,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同样巨大。短剧小演员的家长中,至少有一方需要全职陪伴孩子演戏。自由职业者阿利爸爸,常常一边处理线上工作,一边在片场照顾阿利,为了阿利的第一部客串戏,他自费开车从杭州前往横店;个体户西西的父母,在疫情期间从四川搬到重庆,只要有空,就陪着西西全国各地跑组;妙妙的妈妈,不仅要在剧组照料孩子生活,还要剪辑孩子的短剧作品,发布到社交平台。
至于小演员们的未来,多数家长都很迷茫,只能 “走一步看一步”。想让孩子往横屏长剧发展?长剧市场留给儿童的角色本就稀少,再加上资源壁垒,普通家庭的孩子几乎难以企及。而且长剧制作周期长,播出时间不确定,对孩子的事业加成有限。业内制片人透露,大多数小演员在小升初后就不再接戏,一方面是随着年龄增长,“萌感” 消失,接戏范围变窄;另一方面,家长们也意识到童星缺乏可持续的上升路径,只能将演戏当作增加孩子社会经验的一种方式。西西妈妈虽然抱着 “曲线救国” 的想法,期待孩子能被大导演发现,但她也清楚,这不过是一场胜算渺茫的赌博。
二、拍摄:身体的极限挑战,健康的隐形杀手
在短剧行业,拍摄节奏快得惊人,一周完成一部作品是常态,这也导致小演员们熬夜成了家常便饭。虾米在 2023 年首次拍戏时,一人分饰两角,原本 7 天的拍摄周期被延长到 14 天,而且几乎全是夜戏,只能在转场间隙蜷在椅子上打个盹。
小演员接戏时,默认拍摄时长为一天 14 小时或 16 小时,超时会有 10% 的超时费。但如今,一些制作方为了赶进度,宁愿支付超时费,也要让孩子日夜连轴转。好在部分腰部小演员的家长联合起来,坚决拒绝超时拍摄,要求制作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拍摄。
短剧草莽发展期,各种离谱情节频出,也让小演员们不得不面对极端的拍摄环境。西西人生的第一场戏就是淋雨戏,在剧情中,主演被当作 “扫把星” 丢弃在大雨夜的山里,洒水车喷出的瓢泼大雨将她浇得晕头转向。两条拍完后,湿透的衣服只能用冷风吹干,紧接着又是新一轮的浇淋,山上刺骨的寒风更是让人心疼。夏天拍摄古装戏,孩子们要穿着厚重的长衫,戴着密实的头套,在烈日下暴晒一整天,即便身体不适,很多孩子也不敢拒绝,因为对他们来说,有戏拍就已经很难得。
孩子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,长期承受熬夜、淋雨、暴晒等超出负荷的拍摄,不仅是当下的痛苦,更可能埋下健康隐患。童模小沐晨从 3 岁开始接广告,表面风光无限,却在今年的一次拍摄中因情绪激动突然晕倒,不得不接受开颅手术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有些孩子甚至沦为家长赚钱的工具,台湾童星纪宝如被奶奶逼迫打抑制成长的针,只为维持 “童星” 身份赚钱;“年画娃娃” 邓鸣贺在患病后,仍被家长 “消费”,最终离世,而妹妹也被安排接替他的工作;童模妞妞在拍摄现场被妈妈踢打…… 这些案例都在警示着,短剧行业对小演员的需求暴增背后,隐藏着诸多隐患。
三、心理:成人世界的提前试炼,心灵的无形创伤
虽然少数孩子能从演戏中获得自信和成长,比如阿利因演戏变得开朗,但对大多数小演员来说,剧组就像一个加速催熟的 “小社会”,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复杂,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冲击。
在剧组待得越久,孩子的变化越明显。芊芊拍完一部主角是小太后的短剧后,日常说话也会不自觉冒出剧中阴阳怪气的语句,戏里戏外的情绪难以区分;妙妙连续拍完 50 集哭戏后,性格变得异常敏感,曾经摔倒后能自己爬起来的坚强小女孩,如今动不动就掉眼泪。一次吊威亚的经历,更是让妙妙妈妈心疼不已,拍摄结束后,她才发现妙妙的屁股被磨得出血,而 6 岁的妙妙却懂事地说:“不是已经慢了吗?我不想耽误大家。” 这句话让妈妈不禁反思,让孩子拍戏到底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。
短剧制作方为了吸引观众,追求 “爆点” 和 “爽感”,常常设置一些逻辑不通、充满恶俗趣味的剧情。这些剧情不仅不合常理,还会对小演员的心理健康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像芊芊曾拍摄的一部戏,开场就是女孩死在爸爸面前,爸爸却转身离开,连成年演员都觉得不合理,但导演也只能无奈按剧本拍摄;短剧《守望黎明的曙光》中,妈妈反复撞向自己孩子并将其撞死的情节,更是会给饰演孩子的小演员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。
更让家长愤怒的是成人内容 “擦边球”。芊芊妈妈就曾拒绝过一个剧本,其中竟然要求小女孩在 KTV 卫生间目睹成人亲密戏。她直言:“这类画面成年人拍、成年人看都没问题,但让孩子出现在这种场景里,我绝对接受不了。”
此外,外界的评价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小演员和家长。观众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外貌,而非演技,“长得不好看”“不如另一个萌” 等评论层出不穷。当小演员饰演反派角色时,更是会遭受大量恶评,有人担心这些剧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。小童星们在聚光灯下,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,北京奥运会上的林妙可,就因 “假唱风波” 饱受争议,最终不得不淡出公众视野。这些来自外界的审视和苛责,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,是难以承受的重压。
在流量至上、追求效率的当下,短剧行业必须重视小演员的身心健康。为孩子们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,构筑坚实的心理安全区,不仅关乎这些孩子的童年,更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。否则,所谓的 “童星梦”,或许终将成为一场噩梦,吞噬孩子们的健康与未来。

作者:门徒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门徒娱乐 版权所有